当前位置:首页 > 科普咸宁 > 科普知识
【人民需要的科学家】45年前这封信,诉尽报国情
来源:光明日报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时间:2025-01-03

1980年1月22日,《光明日报》头版刊发通讯,讲述一位老科学家入党记。


文章的主角,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院士。同一天,他“年轻”的同事杜祥琬写信向他表示祝贺。5天后,杜祥琬收到王淦昌的回信,“其实这事我早应该奋斗争取,以自己努力不足,以致拖到现在,非常惭愧”。


如此功勋卓著的大科学家缘何“惭愧”?泛黄的信纸上,工整雄健的百余字,如丝丝引线,将故事拉回到45年前。


1979年的那个下午,在原子能研究所所长办公室,原子能研究所党支部召开支部大会,讨论王淦昌的入党申请。王淦昌以一口江南口音,介绍着自己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信念与追求,郑重地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

那一年,王淦昌已经72岁高龄,他“怪”自己应该更努力一点,早一点加入中国共产党。“没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,要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是不可能的。”他激动地说。


“说这话时王老的嘴唇一直在颤动,他的眼睛应该是模糊了,还摘下眼镜擦了擦镜片。”当时的情景,杜祥琬仍历历在目,“那一刻,王老该有多少话想对党倾诉啊!”


虽然心潮澎湃,但面对杜祥琬的祝贺,王淦昌谦虚回应:“希望你和同志们多多帮助,能对党和人民做出应做的事。”


什么是王淦昌心中“应做的事”?


“把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推向前!”为了这个信念,王淦昌隐姓埋名坚守戈壁沙漠17年。冒高温、顶沙尘、住土屋、挤帐篷、喝苦咸水,冒着生命危险现场指挥上千次爆轰实验,见证了中国第一朵“蘑菇云”腾空出世。


上世纪八十年代,王淦昌等科研人员在“神光”实验室进行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。图片来源:新华网


“收到信后我既意外又感动,没想到王老那么快就回信了。”已卸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多年的杜祥琬院士感慨。


信里还专门提到:“毛剑琴同志已去伦敦大学进修,闻之不胜欣喜,望她能抓紧时间多学多做,早日归国,为祖国做出大的贡献。”


毛剑琴,正是杜祥琬的爱人。


被这张信笺勾起心底的记忆,正在整理资料的毛剑琴停了下来。“这些都是我带的博士生、硕士生做的研究,获得了好几十项专利,好多项部级奖,还有一项国家发明奖一等奖呢,他们中不乏总师、教授!”毛剑琴笑着说。


“王老的嘱托言犹在耳。我清楚自己的使命,国家派我出去是读书、做研究的。我应该早日学成归国!”访学结束,毛剑琴放弃了留在国外任教的机会,毅然选择回国。如今,看着自己的学生成长成材、奉献祖国,她无比欣慰:“我做了最正确的决定,没有辜负王老的期望!”


“中国科学家精神的灵魂是爱国,胸怀祖国、服务人民,‘两弹一星’元勋等老一辈科学家不畏艰难、无私奉献、忘我奋斗,为我们树立起一座座科技报国的丰碑,这是中国科技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,我们要代代传承、发扬这样的精神。”杜祥琬说。


“向相熟的同志们问好”,信中最后的这句“问好”,又把场景拉回到那一天——


参加支部大会的21名党员,一致举手通过,赞成王淦昌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



感言:总有一股迎难而上、舍我其谁的慷慨之气


王淦昌在年过90岁时曾送给杜祥琬一句话:“60岁的人是可以从头开始的!”每每提及此事,杜祥琬总是感慨:王老的很多成就和设想,包括地下核试验、推动核电事业、推动激光核聚变、研制准分子激光器、倡导“863计划”等,都是60岁以后的事,王老年过花甲后做了多少事情!


老一代科学家身上,总有一股迎难而上、舍我其谁的慷慨之气!1961年加入核武器研究前,王淦昌在物理研究领域已经取得许多重要成果,但面对苏联撤走专家、国外技术封锁、国内基础薄弱的局面,54岁的他只有一句话,“我愿以身许国”,深情而坚定。


老一代科学家对待科学研究一丝不苟,指导后辈既严格又热情。有一次,王老发现星期天办公楼里没有什么人,就立即找到邓稼先,严肃地说:“科学工作者,没有礼拜天,只有星期七!”而这么严厉的前辈,在一次推开办公室门,发现大家全神贯注于工作时,激动地说:“大家辛苦了!我给大家鞠躬!”这样至情至性之人,真是令人心生敬爱。


(作者: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高级政工师 吴明静)